煤炭供应消费仍在持续增长,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近日发布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原煤产量47.1亿吨,同比增长3.4%;全国煤炭进口量4.74亿吨,同比增长61.8%。两个数据都创下了历史新高。与此同时,2023年全国风电、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达78.8%,成为新增装机绝对主体。煤炭和新能源“双增长”,足以引发对能源转型的更多思考。
大国能源转型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容易。近年来,尽管能源绿色转型加速推进,原煤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却始终保持在65%以上,依然是主体能源。因为占比最大,能源需求上涨自然会拉动煤炭需求大幅上升。煤炭的安全稳定供应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,特别是在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下,煤炭行业全力以赴增产保供,以煤炭的“稳”和“增”为全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。未来相当长时间内,煤炭依然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,是经济发展较为廉价的助推器。
但煤炭消费上涨过多过快,会给碳达峰后的碳中和带来很大压力,必须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,深入推动煤炭清洁利用。引导绿色技术在煤炭全产业链创新和应用,整体推进煤炭从生产开发到终端消费全生命周期清洁管理。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,支持煤炭深度加工、对路消费和高效利用,加强煤炭分级分质利用和散煤综合治理,多途径提高煤炭利用和转化效率,构建煤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体系。有序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,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化、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战略转型。
解决煤炭问题不能光盯着供给侧,还要从消费侧想办法,鼓励社会多消费绿色能源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下,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持续加高,打造绿色供应链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和产业竞争中的新着力点,制造业企业有意愿通过消费绿电来降低出口产品的碳足迹。早在2021年,我国就启动了绿色电力交易试点,虽然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比例已经很高,但绿电专场交易的体量仍然偏小。要进一步丰富绿电市场交易品种,健全绿电定价体系,完善跨省交易机制,让企业有绿电可用。
近年来,应对气候变化、推动能源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。据统计,近5年来,全球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新增发电量的66%,成为电力供应增量主体。2023年,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超过1.7万亿美元,大幅超出化石能源投资,投资清洁化趋势显著。国际能源署预测,2024年,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首次超过全球电力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一,取代煤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电来源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势已明。
即便如此,我国煤炭产销量同步增长,仍反映出新能源尚存挑战待解。一方面,新能源“大装机、小电量”特征明显,必须建设数倍于煤电的装机,才能提供同等电量;另一方面,新能源依然“靠天吃饭”,系统主动支撑能力较弱。加快支撑性调节电源建设,是新能源大规模融合利用的关键。应合理布局支撑性调节性煤电,适度布局调峰气电,规模化推动光热发电;大力推进流域龙头水电站建设,推动既有水电扩机增容及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改造;积极推进新型储能建设,不断增强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。
同时,提升输电通道送电能力和利用效率,提高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。持续完善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市场机制、价格体系,科学体现绿色环境价值。要进一步提高市场组织的灵活性,缩短交易周期,提高交易频率。加快完善有效激发调节能力的市场机制,引导煤电、抽水蓄能、新型储能等灵活性资源,释放系统调节潜力。
考虑到不同煤质,每燃烧1吨煤就会排放2吨至3吨的二氧化碳。面对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紧迫形势,必须坚定不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,同时做好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工作,更好把握绿色转型与能源安全之间的平衡。